
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愤怒的声音如此容易被激发和放大?
研究显示,互联网对于人们情绪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Facebook曾做过一个备受争议的实验,悄悄改变689003名用户动态汇总页面中出现的内容,对比增加积极情绪内容和增加消极情绪内容后用户的行为。
在为期一周的试验中,发现积极情绪内容的用户会发表更多积极内容,消极情绪内容的用户也呈现出更多消极情绪,而看到较少情绪化内容的用户发表的内容也变少。
这种社交网站上的情绪传染效果之显著令人“细思极恐”:我们的情绪完全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被操控。
“情绪传染”的现象也可以用共情(empathy)效应来理解。共情又称同理心,是指设身处地地体会理解他人的情绪的能力。社交网络将无数人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弱连接的整体。这种“虚拟共同体”使得人们更容易产生共情。
在网民表达愤怒的背后,可能有多种动机。可能是出于反对、反感,可能是本身就有些消极和灰心,可能是受到了煽动和误导,也可能只是单纯的情绪发泄。
这些不同类型的愤怒,对于事件的发展,很可能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举前不久发生的女孩在和颐酒店遇袭事件,还有最近的魏则西事件,公众的愤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事件的查明和责任的追究,甚至增加了弱势个体的维护权利的能力。这样的愤怒用在了“刀刃”上,最终可以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
究其本质,是因为社交媒体将人们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代表社会反馈的虚拟共同体,让看似陌生而无关的人产生同理心,甚至走入事内,付出关注甚至行动。
然而,愤怒、抗议和抱怨并不是总能解决问题。上面的调查结果反映出了网民对于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如果评论的管理可以更加智能化,比如在监测到了负向评论之后弹出进一步调研的窗口,收集关于某项措施的想法和建议、关于某件事的立场,则推动了从愤怒到微小行动的转变。
媒体单向输出的时代已被颠覆,互动和个性化定制是新媒体正在发生的未来,这需要媒体对于用户需求偏好的更加精准的把控,需要结合用户洞察和技术将受众细分做到极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争夺流量之战使得新闻资讯使用夸张的标题抢夺用户哪怕多一分钟的碎片时间。而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进步,网民表达愤怒的声音都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