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对于许多的互联网软件开发公司来说,为了能够提高软件开发效率,敏捷开发方式是最适合这样的工作需求的。所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敏捷开发都是如何来实现的。
挑战一:敏捷文化
1、切换敏捷之前的过渡区
对于许多草根程序员来说,提到敏捷所能带来的收益,条件反射地会说“能快呀”、“不用写文档啦”。
不能说这种说法有问题,只是不够专业,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是否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行,就按照你说的做,我写个需求规格说明书给你
好的,写完别忘记给领导审批,然后我按照需求做个设计给你看下
……
开发结束啦,已经提测了,你问问测试吧
……
问问测试吧,什么时候可以发布仿真环境
……
又改需求了?别忘记先改需求规格说明书,要不然代码和文档对不上了,改完我再开发
……
对于长期适应于「需求->设计->开发->测试->运维」的企业来说,直接切换至敏捷模式,无论对业务、技术及架构都是非常具有挑战的,这种挑战多半来自于业务场景与公司文化的限制,甚至是组织结构的局限性,不但不能快起来,甚至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灾难。
职能化筒
先用迭代让业务快起来,敏不敏捷不着急
对于金融类企业来说,多半是业务驱动模式,业务关心的是“快上线”、“别出事”,至于技术是用什么实现,敏捷也好,糊上墙也罢,他们其实并不关心。
为了快速让业务获得收益,在采用敏捷之前我们选择迭代进行过度。举例说明下迭代给业务带来的价值:要计划制造一辆汽车,它最核心的功能是可以在路上跑,所以我们可以先制造一个踏板车,依次迭代为滑板车、自行车、摩托车、汽车。
2、大家都缺乏敏捷文化
从某种角度来讲,目前我们还是按照「职能化筒仓式组织结构」进行分工协作的,开发和运维部门经常会坐在一起探讨,就运维流程如何改变、自动化能力如何建设等,然而自始至终无法突破的终极问题就是:无论我们如何改变,如果万一生产环境出了问题,谁承担责任?因为DevOps能力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开发团队不敢承诺完全承担责任;而运维因为弱化审批和控制力,也认为不该为其承担责任。最终不了了之。
其实,使用迭代过度也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问题出在文化上,旧有的组织治理模式产生了各扫门前雪的官僚文化,没有责任共担,以及出现问题必然问责的文化。这种文化可能源自惯性的职能化思维,可能源自组织的绩效考评和激励制度。
现代关于“系统论”的研究已经在很多著作中强调,一个组织就是一个由人构成的复杂系统,组织中每一个人所能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包括最高管理者也是),每个人或团队都只能基于自己有限的经验、有限的信息做出决策和行动。
如果系统发生失败,例如生产环境出现问题,这必然是由于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用(从想法提出到软件投产各个环节的相互作用、系统与其它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对其中任何局部进行惩罚无非是寻找替罪羊,有害而无益。这时候组织真正应该做的,是相信每一个人都已经做出了最大努力,将相关干系人拉到一起对问题的根因进行分析,找到能够有效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的解决方案,并确保该方案得到实施,对其效果进行验证。
这是ThoughtWorks在一篇DevOps文章中所提到的,我觉得一针见血,不过对于大部分企业,尤其是金融类企业,实践落地所付出的周期与成本可能会更大一些。
再举个例子,在「讲个‘理论型’高可用架构的故事给你听」我曾经说过,我们的架构部模仿饿了么的“随机故障测试系统(Kennel)”自研了一套“混世魔王”,英文名叫“ChaosDevil”,这个“魔王”会根据策略每隔一段时间随机将生产环境服务器关闭,以此来测试生产环境的快速恢复能力,促使各团队提升系统的稳定性;
有趣的是被指定优先使用的团队口头全力支持,但实践起来却迟迟延误,当然大家都比较忙,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们可以设想下,如果没有这个“魔王”,大家可以给领导讲自己的系统很稳定(只要没出问题);
然而这个“魔王”可能会随时暴露出自己的系统并不像自己所宣称的那样稳定,会降低自己在上级心目中的“有能力”印象,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问责、惩罚;
这样的文化下,大家真正关心的是如何给领导“表现”,而不是在真正的系统稳定性上追求卓越。
挑战二:配置文件的困惑
1、没有DevOps之前,配置文件是怎么玩的呢?
配置文件位于外部目录
但是对于外部目录的配置文件,使用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config.PropertyPlaceholderConfigurer也是可以加载的,不过要修改他的路径配置方式。
这样就可以成功加载外部目录的配置文件了,${user.dir}是系统变量,指用户当前目录所在。
当我们从「群雄割据」来到「天下一统」的时期后,虽然DevOps提升了交付效率,越来越满足快速试错的原则,可随之而来的「技术污染」却与日体现:
…………
配置文件的版本如何与程序版本对应?
配置文件的管理如何更加简便?
配置文件的修改该有谁来操作?
配置文件的更新是否可以不影响正常服务?
…………
无论哪一项污染,只会与DevOps扯上关系,都是让人头痛不已。
撸起袖子,不要怂,咱们搞个配置中心吧。
2、有了DevOps之后,配置文件又是怎么玩的呢?
其实想通过DevOps获得业务收益,无论从哪个环节启动,都将是一场持久战。
随着系统产品化的改造,通过DevOps流水线的快速交付通道,任何一个交付版本都可以通过CI与CD环节后,利用自动化部署工具,轻松地完成升级或发布;
这段看似美妙的诱惑,首先挡住去路的,就是配置文件的使用与加载方式。
如果不将配置信息外移至配置中心,在DevOps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维护成本:系统拆分了更细了,增添CI与CD环境后,每个应用在每个节点下,都需要在本地维护一套完整的配置文件;
操作风险:配置修改随意,无操作痕迹,易出错;
版本需求:一切皆产品,一切皆版本,配置文件如何解决版本化控制问题?
你不是常说你们的场景都是持续污染的吗?谈谈如何在污染环境下接入吧。
的确,在整个接入过程中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原因很简单,之前「群雄割据」时期的每一位诸侯都有自己玩转配置的一套方案,现在你说统一就统一
无法满足我要求的,我不接。
这话表面看起来有些生硬,不过想想挺有道理的,所以在配置中心的方案中,我们提出了“三种适配器,两种推进器”的理念。
从某种角度来说,就算没有配置中心的存在,我相信DevOps的推进也会顺理成章,只不过相对不会如此平滑,或多或少给未来造成风险。
有了配置中心,诸侯们的确享受到了福利:
配置统一在服务端维护,同一环境下所有应用节点共享同一份配置;
配置控制台提供鉴权、操作日志等服务;
配置控制台实现了版本控制,修改的配置需要发布后生效,减少误操作;
配置发布后,实时通知应用端,无须重启即可使用;
配置版本支持一键回滚;
配置控制台实现了整体复制、导出、批量修改等功能;
3、小结
本章主要讲述围绕配置信息管理和使用在DevOps过程中的那点事,所以对配置系统自身的原理与技术实现并未做详细的描述,如对这块有兴趣,欢迎大家在留言区中提出,我将通过独立的整篇文章加以叙述。
来源:微信公众号:DBAplus社群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部分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以保证您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