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开始生产智能化的产品,或者是给自己的产品贴上智能化的标签来提高产品销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在出行方面,各个公司都是如何运营的。
在科技出行的大背景下,围绕着汽车本身所构成的价值链正在面临着扩张与重组。原本安然处于核心地位的车企与Tier1供应商,突然感到自己的位置正变得“岌岌可危”;而跨界而来的新玩家们在感到“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却发现整个汽车产业远没有此前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
传统汽车厂商:由制造商向服务商变革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汽车消费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汽车销售作为商业模式正在走向终点,出行服务将演变为新的业务重心。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今年1月举行的2018国际电子消费展上,丰田宣布了由汽车公司向移动出行公司转型的主张。然而,丰田只是这场“转型大潮”中的新加入的一家汽车企业。在此之前,包括大众、宝马、奔驰、吉利、北汽在内的多家汽车集团已经宣布了各自的由汽车生产向提供出行服务的转型计划。
造车新势力:努力活到2020
随着量产上市的时间节点临近,造车新势力们的产品正在从概念走向市场。然而,产品的交付远远不是“万事大吉”。车型能否如愿获得用户好评,终实现大卖,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对于已经发布了车型的造车新势力而言,这些产品并没有在外观、内饰和体验上与传统汽车存在太大差别。如何让自己的产品真正建立起竞争力,是新造车企业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何小鹏曾说过,到2020年会有一批造车新势力死掉。如何在末日审判前拿到自己的“赎罪券”,成为造车新势力们当前正在焦虑的核心问题。
新型供应链关系:由“甲乙方”,到“合伙人”
在汽车厂商谋求转型的同时,围绕着汽车产业的各类供应商也在寻求新的突破:传统供应商集团们正在针对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的新需求,提供相应的技术和产品;新型供应商借助新技术,试图切入汽车产业;而随着交互体验和自动驾驶在科技出行中扮演的作用愈发重要,供应商们希望能够与车企实现共同开发、“平起平坐”的合伙人关系,而非传统的“甲方乙方”。
出行服务商:由后端运营,向前段制造延伸
出行行业的独角兽们,也在期待用新科技与定制化车型帮助自己实现盈利。当前,滴滴、Uber等出行服务的成本构成中,约50%是司机成本。若这部分投入被省去,科技出行平台可以迅速实现盈利。此外,出行服务商们也在试图通过定制车型、自动驾驶等模式和技术,改善用户体验,提升收入水平。
由此可见,整个汽车产业已经随着科技出行的浪潮而全面行动。但是,这显然不是一家企业可以一蹴而就地实现的。产业政策的支持,供应商的配合,服务生态的建设缺一不可。对此,来自政府、学界、企业、供应商与服务运营商的意见就尤为重要。
来源:亿欧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部分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以保证您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