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程序员都开始担心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保障自己不被企业所淘汰,而这也是许多程序员担心的中年危机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吧。
从法律层面讲,劳动者与企业就是雇佣的关系。劳动者有选择企业的权力,企业也有解雇劳动者的权力,谁选择谁,谁被选择,取决于双方的筹码。
老板需要的,是能把自己的意愿落地成现实的人,而不是处处和自己唱反调、出工不出力的人。
劳动者需要的,是能提供良好劳动环境,支付性价比高的报酬的公司。
在职场,还是要靠能力说话,在这个年代,年龄并不天然等于能力。
有些人做了10年,经验只有2年——因为他2年的经验,用了10年。有的人做了1年,经验却有3年,因为他通宵加班了1年。(开玩笑,不要打死我)因为他用一年的时间钻研行业技术,了解行业规则,知道工作要什么所以学什么。
科技前沿的工程师专业技能有“半衰期”这么一说,所有你现在努力学习的知识都会过时,20世纪20年代,工程师学位的半衰期大约为35年,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这个时间变成了10年,而21世纪的今天,这个周期为3年,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变得更短。
知识更新迭代太快,科技行业尤甚,这个感知可能是现代公司都雇佣年轻员工的主要原因。年轻人更聪明,生活也简单。他们可能还没有孩子,也没有组建家庭,精力可以都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那就是工作)。
所以要想保持35岁还有一样的职场竞争力,需要的不是你更能加班,更重要的是在半衰期内完成技能迭代。比如:Java之父JamesGosling创造Java的时候已经40岁,Python是GuidovanRossum在35岁时创造的,BjarneStroustrup在35岁时创造了C++,而在2009年,KenThompson以66岁的高龄和53岁的RobPike等人发明了Go语言。无一例外,他们是在做创造性的事情,年纪大对他们有影响吗?我想不会。
你可能会说我的工作就是搬砖,不停地搬砖,重复的搬砖。国内确实是这样,80%的互联网公司写出来的代码就是搬砖。但是请记住,如何使你的搬砖不要成为“2年的经验用了10年”在于你在搬砖的过程中有思考如何更高效的搬砖。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工种来说,30岁到40岁之间是人生的黄金年龄段,这个阶段的我们,工作上有了丰富的经验,事业上也能够独当一面,同时在生活上趋于稳定,有了更多的精力来思考人生是什么,自己想要什么,这就意味着这个阶段的人应该是其职业生涯中富有创造力的一个阶段。
但是如果在工作阶段中不愿意去学习新的技术,就很可能会失去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了这样的竞争力就很难会在35岁前后的淘汰期中存活下来。
国内就业环境不比国外,人口红利仍旧存在,你不加班,有的是年轻人顶替你的职位。14亿人口基数在这里就注定了竞争力。这几年IT行业培训机制完善,大批非专业相关人士通过培训转行拉低了就业门槛,当然不是说培训就一定没有优秀的人才,只是它的存在让国内IT产业趋于弱智状态,的岗位招不到人,低端的岗位也招不到人,原因在于大多数学生在学校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人,而培训机构的教学状态只能告诉你社会大概需要这样的人,能不能成为看天分。
所以国内真正的去定义程序员这个行业很难,有些企业就是做一些搬砖的工作他招聘一些技能点很低的工作者也能满足需求。行业性质决定了工作者的属性,做火箭发射工作的必然要懂得全部相关知识,不然一个失误损失的就是天价的金额。而简单做CRUD可能只需要了解CRUD的构成,就算出了问题,也有修复BUG的机会。
在这种环境下工作者只能独善其身,完善自我,尊重行业,尊重知识。如果你本身热爱,就要以爱之名接受它,如果你只是因为它能挣钱为了谋求一份工作,也请你尊重它,因为它能带给你钱。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部分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以保证您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