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应用服务搭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而被越来越多的程序员掌握,今天我们就通过案例分析来简单了解一下,企业应用服务搭建常见类型分析。
1.传统服务器jar运行部署(公司之前使用的部署方式)
优点
学习成本低:只需要掌握Linux命令即可操作,不需要掌握其他特殊命令;
缺点
隔离性差:1.各个集群中所有服务共用相同运行环境,如果环境发生错误将会影响集群当前节点上所有的服务;2.如果其中某一个服务发生死锁、内存泄漏等异常,此服务部署的所有节点(服务器)的内存/CPU可能会被占满,也将影响整个集群的其他服务,导致所有应用不可用;[之前一个项目CPU占用过高进而影响到节点上所有的服务]
部署步骤繁琐:想要部署一个服务,必须得一台一台的进行部署;
有操作风险:开发人员直接操作服务器,有存在误操作的风险(sudorm-rf/*)。
服务启动速度慢。
2.docker容器化部署(公司目前使用的部署方式)
优点
使用方便:只需要拉取镜像、运行镜像两步操作即可运行一个服务;
隔离性好:一个容器一个运行环境,互不影响,运行时分配好内存,如果某一个服务出现内存泄漏、CPU占用高等问题,只会影响当前容器,不会触及到其他容器;
快速回滚:当前版本如果出现问题,可以快速的拉取前一个容器的版本,如果使用上面那个部署形式则需要使用git回滚完,再重新打包部署;
系统利用率高:docker对系统资源的利用率更高,无论是应用执行速度,内存损耗或者文件存储速度,都要比传统虚拟机技术更高效。因此,相比虚拟机技术,一个相同配置的主机往往可以运行更多数量的应用;
启动服务的速度更快。
缺点
管理麻烦: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微服务不断的增加,导致容器太多管理麻烦,增加运维成本;
误操作风险:跟上面那一张部署方式一样,开发人员直接操作服务器,有一定的风险;
学习成本:稍微需要一点容器相关的知识,需要学习docker常见的一些命令
其他的暂时没太关心。
3.k8s容器化部署(现在公司需要升级的部署方式)
名词解释
Node:单台主机,可以是物理的或虚拟的计算机。结点分为主结点(master)和工作结点(worker)–个人理解:一个节点就是一台服务器(实例)
Master:k8s集群控制节点,对集群进行调度管理,接受集群外用户去集群操作请求
Pod:K8s中的工作单元,服务运行的小单元。每个Pod中包含一至多个容器;一个Pod的容器在K8s集群中有相同的地址和端口范围,即容器暴露于K8s集群的端口号不可重复-个人理解:一个每个Pod就是k8s虚拟出来的一个微型服务器,它有自己的虚拟IP、端口等等
Deployment:无状态工作负载,个人理解:就是管理Pod的,负载Pod的扩缩容等操作。
StatefulSet:有状态工作负载,与Deployment一样。不同点在于Deployment的Pod名称,主机名称,存储等都是随机,不稳定的,所以不适合数据库等需要持久化的服务器运行,而StatefulSet就可以。
优点
自动部署和回滚:我们可以直接通过k8s控制台一键实现目标版本代码的回滚、部署。
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Kubernetes可以使用DNS名称或自己的IP地址来曝露容器。如果进入容器的流量很大,Kubernetes可以负载均衡并分配网络流量,从而使部署稳定。
自我修复:Kubernetes将重新启动失败的容器、替换容器、杀死不响应用户定义的运行状况检查的容器。
不需要直接操作服务器:控制台操作,简化了部署流程,减少了运维成本,开发人员无需关注服务器运维相关事情。
资源调度:当node节点上的CPU、内存不够用的时候,可以扩充node节点,新建的pod就会被调度到新扩充的node节点上。
故障迁移:当某一个node节点关机或挂掉后,node节点上的服务会自动转移到另一个node节点上,这个过程所有服务不中断
资源隔离:可以通过创建开发、测试、预发、生产等命名空间实现不同环境的隔离,各环境之间互不影响。
扩缩容方便:只需要在控制台调整每个Deployment中Pod的数量就可以实现自动扩缩容。
减少了公司运维成本
Docker有的其他优点。
缺点
部署麻烦(自己搭建)
占用资源多(自己搭建)
运维成本高(自己搭建)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部分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以保证您的权益!请读者仅作参考。更多内容请加抖音太原达内IT培训学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