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在互联网公司中,设计、开发、以及作为职能部门的财务、人力、法务等,都是有非常明确职业路径职位。假设我们谈论一个刚毕业的设计师,他的职业发展路径就是从一个小设计师慢慢变成一个行业的大师,当然在他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要有些拓展,平面,ui,广告,网页,app等等最后可能都要懂一些,但是假以时日,他一定会成为设计行业之中一个特别精通x和y的大师,并作为一个行业领袖存在着。
开发也是一样,一个程序员大约工作三年左右就会定性下来,他会有一个标签,例如”后端-java工程师“,他的技能发展方向可能就和”数据挖掘-python工程师”差别会越来越大,再往后四五年,他们就可能会是完全不同领域的不同专家,彼此之间切换很困难(当然其实也没那么大鸿沟,主要是他们这七年,踩过的坑差别会很大)。
人力财务法务就更不用说了,专员-经理-总监-更屌的公司的总监-更屌的公司的cxo这是一条非常明确的路径。
我们所谈论的这些,本质上是因为这些工作的“进深”(引用一个建筑上的词儿)很深,一个干了十年招聘的人力和刚毕业干了一年招聘的人力,差别可能是非常非常巨大的。在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当中,有足够的圈子内学习动力和机会,以及有明确的职级/薪水晋升路径。
但产品和运营不是。
互联网的这些工作里,是没有类似“平面设计”这种进深极深的工种的。换言之,没有那种能让你干一辈子干到老成为“xx大师”的工作。
假设某个叫小A的同学,今年刚毕业,到了一家公司做渠道投放,一开始这家公司只开了搜索引擎推广的账户,小A负责做SEM。小A做的不错,过了一两年老板晋升小A,又招了几个小弟分别负责搜索引擎,展示广告,新媒体广告等等,小A晋升为了渠道经理。
再下一步呢?
小A能做渠道经理做到自己60岁吗?
在传统的行业,这可以,尤其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渠道,各种经销商,定期开会喝酒,都是线下的生意,活到老学到老。
在互联网行业,有点难,因为搜索引擎一个智力正常,勤奋的人大约一年就已经是高手了,做内容运营大约也就8个月就到头了,采集各部门需求画原型图,不到半年就应该已经玩的滚瓜烂熟了。
然后呢?
很多和我交流的同学们的痛苦,就来自于“我现在干的事情已经很熟了但是限于环境我没法去拓展更多的东西了”,然后他们会问我下面干点啥,往什么方向拓展好。
对产品运营的工作来说,我们的职业路径不是纵向的。一个人写文案,写的再nb,不可能让他写一辈子,就算他专门去了以文案为生的公关公司,那他的职业路径也是成为那个公关公司的总监、副总、甚至自己当ceo开一家公关公司。
很多技术开发和设计领域的同学们,会纠结一个问题:我工作x年了,我要不要转管理,还是继续精研自己本身的职业方向?
对产品运营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单个工作的进深有限性,天然就是要转管理的。
以上废了这么多话,就是要先意识到“产品运营工作的进深有限性”。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上述的16个工作
产品:产品规划、需求分析、项目管理、竞品分析、原型设计、数据分析、文档撰写、 沟通协作
运营:市场调研、用户运营 、渠道投放、品牌传播、社群活动、内容运营、商务拓展、活动运营
如果你工作了3年以上,你看看你曾经做过的事情能覆盖多少工作,是否你明明认为自己属于产品/运营,但是却干了很多运营/产品的活儿。自己出原型图来推push活动页开发的运营几乎和自己做市场调研的产品一样多。尤其是在规模较小的公司,你会跨界覆盖的更多。
以BAT为首的大公司致力于让人员专业化,比如调研就一个人专门负责调研,用户运营就一个人专门负责做一小波用户的维系。但这种专业化,天然就和岗位人的职业发展产生了矛盾。
从公司角度,希望人员稳定,产出稳定。一个工作一年的媒体监控人员总比刚来什么都不会的实习生要好。但也没法给这个工作在不晋升为管理者情况下更多的薪水了,因为残酷点说“这个工作就值这个钱”,为了公司管理利益,专业化是必然的结果。
从个人角度,希望有更好的职业发展,title和工资都能稳步上升。所以如果工作1-2年,如果想拿多点薪水,在纵向拓展没办法的情况下(公司不可能开高薪给一个只做媒体监控的人),只能横向拓展更多业务,而本公司内横向拓展,就面临着要成为管理者的问题(不然就会抢别人活儿了),而本公司内晋级毕竟有限,这时候就会跳槽去别的公司当经理了。
所以走上管理者岗位是产品运营人员天然的结果,无非管多大而已。
但公司又不可能让每个人都走上管理岗位,这就形成了天然的矛盾。
这个矛盾早已有之,但在近一两年尤甚。我看到的是在产品运营行业当中,大家平时日常使用的工具变得越来越便捷和易用。你可以用strinkly很快做一个酷炫的landingpage,也可以用mikecrm很快的组织一个用户调研的表单,用墨刀飞速攒出一个app原型,还有像epub360这种极快的h5页面制作工具。工具的易用性带来了工种门槛的降低和手段的多样化,这意味着产品和运营各个工种之间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