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其实在工作中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发现一些特殊的能够成为创意的想法,但是想让这些想法落地就需要满足一些前提条件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具体内容吧。
前提一:避免自嗨,紧盯业务问题
1.认知设计价值属性
从岗位观层面来讲,设计师作为资源方,是运营及产品的下游环节,除了解决用户痛点,提升用户体验以外,还必须助力业务持续发展,实现商业价值变现。而在做设计方案时,我们有可能只从用户角度考虑,脱离当前业务现状,标榜超前的概念以及极致的效果,产出各种天马行空的方案,却不考虑数据在哪里采集、内容该如何生成。有些设计价值不能为数据所佐证,导致我们经常沉浸在自我的设计观内,过分夸大设计的能动性,错误地评估设计带来的价值。脱离业务现状的设计,往往不会被业务所采用,合作关系也可能陷入僵局。所以一定要端正好心态,设计在以用户为本的同时,也一定要以业务为基。
2.收口当前业务问题
很多新人设计师会遇到不知道如何梳理业务问题的情况,在这里给几点建议。首先,这块业务如果之前有人负责过,你可以咨询相应的前辈设计师,以更快地了解业务问题;其次,你还可以主动求教你的老板,对方的经验及阅历会帮助你快速起步;再次,积极链接业务同事,历年报告及规划PPT先搜罗起来,细读之后将不理解的问题罗列出来,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向对方求教;当然,用户永远是你好的沟通对象,邀约几个核心用户做下深度访谈,相信你会收获更多。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谦虚求学的态度,多问、多听、多记,并主动思考业务遇到的问题,在业务与用户之间需建立平衡的关系,探寻能为现在的业务做什么、未来可以做什么。
前提二:构建个性化解决方案
明确了具体的业务问题,又该如何提出独创性解决方案呢?你要基于业务现状深入用户,进行全面且有深度的用户调研,明确核心用户群体、核心使用场景以及切中要害的用户痛点。明晰问题后,可通过内部设计小组头脑风暴的形式来发散思维,从多重角度(如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等)来考虑解决方案的多样性及创新性,从中选择具体方向深化创新。
1.结合新趋势、善用新技术
在日常积累中多关注新鲜及热点资讯,研究行业及设计趋势;分析相关或同类竞品,比对其优势及特色是哪些;随时关注新技术,例如人工智能、AR、VR、语音交互等技术的发展趋势,思考新技术是如何与现有场景融合的。当你的设计方案需要借助某项新技术来实现时,你需要提前调研该技术的可实施性,新技术的应用一般是有一定成本的,某些技术存在的壁垒可能让设计方案付诸东流。而在这一环节中,需要注意无论是设计还是技术都是为了解决用户问题而存在的,不要为了炫酷的效果而盲目在方案中硬潜入某些技术。
2.线上、线下模式转换
你还可以深挖用户场景,什么人在什么场景下做了什么,他的目标及痛点是什么,并尝试还原用户的原生场景诉求,找寻是否存在将线下模式转换线上、线上模式转换线下的机会点。举个例子,在深度认证报告改版项目中,通过几轮深度用户调研,发现B类买家与C类买家有很大差异,除了商品本身的决策因素外,还会着重考虑卖家的服务质量、供应能力、公司经营信息等内容,聚焦到具体的用户行为,很多B类买家在寻找新的供应商时,经常会去卖家的工厂、公司、店铺进行线下实地考察。而这种行为的背后其实渗透着用户的基础诉求,那就是对卖家企业实力真实情况的渴求。为了将卖家信息更好地可视化,提出了用全景技术来实现线上验厂的设计提案,方案获得了买家及业务方的一致认可。
前提三:让成本可控
有了方案之后,你还要反复校验方案的可实施性。方案的实现势必需要投入各方成本,你需要评估一下设计提案的投入产出比,让业务、设计、技术甚至是三方的成本可控。这里的成本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运营经费成本,一个是人力成本。对于运营经费的评估,你可以做几套运营方案,从低成本低回报到高成本高回报几个维度来向业务申请运营经费,如果有低成本高回报的方案更有可能获得运营的支持。而对于人力成本而言,往往内部成本是较为可控的,可让各方按照设计提案预估出需要的人力资源。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部分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管理员联系,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以保证您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