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ui设计师逐渐成为了热门求职岗位之一。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设计师需要学习的软件和在工作中应该如何成长。
设计师要学哪些软件?怎么学?
很多同学刚毕业,就准备把所有的软件都学习一遍。PS、Sketch、AI、AE、Principle、C4D、Pr、Axure等等一堆软件,列个表,报个班,然后开始勤奋地学习。虽然对于设计师来说,学习软件确实是必要的,但切勿本末倒置。软件只是工具,而设计能力才是主要竞争力。你思考的顺序应当是:解决什么问题,需要什么形式,然后才是用软件去实现。
1.软件学习的技巧
如何学习软件呢?我比较倾向于在实践中学习,即不强行学软件。当你想用这个软件做项目或练习时,边做边学即可。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来你不会花太多时间在暂时用不到的软件上;二来这种学习方式的效率奇高,你会发现,在做几个练习的同时,软件的基本功能也就掌握了。
2.学哪些软件
要学哪些软件呢?细分的方向不同,则优先级不同。
UI设计师方向:Sketch优先级高,如果没Mac的话,XD目前也不错。PS好会,Sketch的视觉效果有限,如果做一些需要视觉表现力较强的活动页的话,还是得用PS。动效软件Sketch搭配Principle是简单的,但你如果对动效要求高,可以学AE。其他的话,Axure、AI、C4D看个人需要学习。
创意/推广设计师方向:PS+AI黄金组合,C4D好会,因为入门简单,且表现力强。而AE可以配合PS做一些动态的推广页面,可选择学习。Sketch的话,好也能学一学。
产品设计师方向:Sketch+Axure/XD(产品交互能力)优先级高,PPT/Keynote能力也很重要,PS好会,其他软件感兴趣的就学学,技多不压身。
基础薄弱,如何在工作中提升自己?
从中国大学的整体教育体制来看,艺术生在大学时期是比较难真正提升设计能力的。有些人可能忙着参加杂七杂八的课程,有些人可能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从而导致毕业时基础较差,因此在毕业后很慌,感觉已经无法挽回,自暴自弃了。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社会也是一所大学,你只是进入了一所更大的学校。中国的设计师,大部分都是在「社会大学」里才得到学习和提升的。因此,基础较差并不是一个问题,一份工作很烂、很普通也没有关系。只要调整好心态,在工作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你依然可以在「社会大学」中名列前茅。
1.自修平面基础
先,我建议在业余时间将平面基础都先自学一遍。这是大多数人容易忽略,但却是重要的一点。无论你今后要从事什么设计方向,平面设计都是你的核心能力。就像你学功夫一样,无论什么门派的什么招式,都需要有深厚的内功,才能让你的招式发挥出强的力量。而平面设计便是所有设计的内功。
虽然大家可能在大一大二时曾学习平面基础,但在毕业时大部分都已经遗忘。而且学习的教材一般也都是普通的通用教材,学得通常不够深入。这时候,如果我们通过阅读高品质的书籍,完整地学习平面基础理论,除了巩固学习以外,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关于要学习的书籍,我已经罗列在下面的章节了,大家可以分阶段阅读。
2.学习中配合基础练习
看平面设计书籍的同时,一定要配合进行练习,让平面知识真正成为你的功底。比如一些基础的点线面、黑白灰练习,版式练习等,都可以用简单的图形练一练。很多练习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却能在日后带给你无穷的力量。
我在大学时,曾经阅读了很多的国内外平面设计书籍,并配合做了大量的基础练习。许多基础的点线面原理,虽然非常简单质朴,但却非常实用。时至今日,我仍然会在很多复杂的设计中使用这些简单的技法。
3.临摹案例,分析技法运用
前面讲到,多看、多收集、多练。而看和练的过程,则需要你去好好研究和品味。这些作品运用了哪些技法?运用了哪些平面的基础原理?比如点线面原理、对比、排列、节奏感、呼吸感等。你要学的,就是这些知识点在具体案例中的运用方式。
当你能够分析出作品中运用的技法、知识点以后,你再去临摹,那么学习到的东西就大不相同了。临摹的同时,用心地去体会这些知识点运用的过程,你就会慢慢将这些知识点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设计素养。
4.在工作中运用技法
所有的学习和练习,终都是为了提升你的实践能力,让你能将这些能力运用在平时的项目中,实现设计的价值。因此,除了业余时间的学习和练习外,要有意识地将练习的知识点带入工作中。哪怕只是一些微小的细节,一点一点去积累、去实践,你会逐渐发现这些知识点的真正价值。
5.阅读更高层次的书籍
从公司层面来说,以积极、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当下的工作,这是你作为员工需要做到的职责。但对于你的人生来说,你需要看得更远一些。你的设计生涯,你的人生,终要到达一个什么样的层次,都需要你去认真思考。
【免责声明】:本内容转载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意见,本平台对文中陈述、观点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与完整性提供形式地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