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都开始关注产品使用体验了,而网页加载速度以及浏览器兼容性问题都是程序员需要注意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吧。
浏览器版本
在前端领域,浏览器版本是永远的痛,但这是需要权衡的。高版本浏览器甚至是单一的低版本浏览器会显著节省开发成本,但是可能会损失一些用户。该怎么解决呢?当然不能拍脑袋决定。
如果你们已经有同领域的线上系统,那么应该统计这些线上系统的访问情况,得出一个准确的、针对目标客户群的统计,然后分析一下不同版本的浏览器有多大价值,有没有可能通过非技术手段让用户使用你们的目标浏览器。即使没有线上系统,也可以随机对目标用户群发一些调查问卷,确定他们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及安装新版浏览器的可能性。
下下之策是查一下百度公布的全网浏览器数据,然后说“我们要支持某某浏览器,它还有10%市场占有率呢!”,这是懒。
用户带宽
同样是前端领域,文件的下载体积可能会被一些人当做亮点进行宣传,但是你要清楚,现在已经是4G时代了,更不用说很多企业内部应用都是千兆带宽。就算能比候选技术小100k,在4G带宽下(假设现实带宽是2MB/s)也就是100毫秒,有谁能感觉到这部分差异?这就是一个明显的“误导读者”的例子。
可访问性
在产品的用户群体中,不但有健康人,还有色盲以及盲人等残疾人。特别是对于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尽可能的考虑这些人的需求不但能体现出产品的“人文关怀”,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客户群。比如苹果和微软等大公司都把可访问性放在了核心位置。如果你决定要实现可访问性,那么就应该把它作为一项需求,纳入到选型时要考虑的因素中。
之所以要把它纳入到技术选型过程中,是因为添加可访问性支持的代价比较高,而很多三方库并没有提供这方面的支持。所以应该提早考虑。
国际化
与可访问性相似,国际化也是一个后期添加代价比较高,但很多候选技术却没有提供支持的特性。
如果你的产品在预期生命周期的相当一段时间内需要供多语言用户使用,那么,在初期选型时,就要把候选技术的国际化能力和质量纳入你的主要考量。
【免责声明】:本内容转载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意见,本平台对文中陈述、观点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与完整性提供形式地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