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产品运营推广效果不理想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分析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产品运营我们需要了解的知识点有哪些。
一、治愈性产品:用于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
比如我们常见的药物都属于此类产品,当然,我们所说的治愈性产品,并不是单纯的指药物类。他用于明确的解决已经在的某些问题。
假如你今天牙疼了、感冒了、发烧了,那么你就需要治愈性的产品。
从广义角度上来讲:你想移动的速度更快点,那么汽车就是治愈性产品;你想和朋友的通讯变得更加便捷,那么手机就是治愈性产品。
二、防御性产品:用于预防可能存在的风险
这类的产品通常用于对抗或解决某种问题发生时的风险。它短期很难直接解决某种已经存在的问题!比如我们常见的保健品、保险(车险、社保、商业保险等)。
这类产品可能包括以下这些品类:
你要对抗未来的健康风险,现在应该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有机粮食、绿色食品、功能性食品、中医养生等
你要对抗未来的失业风险,现在必须去加入某个学习社群;比如:读书会、各种学习社群、培训班等
你要对抗未知的安全风险,现在必须购买安全报警系统;比如:老人应急呼救系统、家用安防摄像头等
年轻白领要防止亚健康,要做……!
三、那么,它们主要有什么区别呢?
1.心智角度:常态激活VS条件激活
治愈性产品处于心智长期激活状态,当用户长期处于上火牙疼的状态下,他对于这一类的解决方案的关注是持续的!而在这个常态关注的状态下,任何时间点切入都会对用户产生激活。
而防御性产品处于心智的条件激活状态,通常需要受到外部条件的刺激,才能达到激活状态!比如,一个人需要买保险的时候,一定是他身边有人因为买过保险,并且刚好获得理赔的时候。而这种需要激活的条件,又过于偶发!
通俗的解释是:我们如果做运营或营销,当用户处于治愈性心态情况下,我们射出的箭,落在哪里,哪里就可以画个靶心,而当处于防御性情况下时,仅有一个靶心,我们击中的难度就会变得无穷大!
2.行为角度:主动寻求VS被动推动
从行为角度来看,治愈性产品和防御性产品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主动寻求,一个是被动推动的过程。主动和被动之间大的区别在于:用户是以什么心态与你建立链接?
我们经常听到很多人都在说:用户在什么情况下是挑刺心理,什么时候是顺应心理?
其实解释的根源就在这儿!
当用户处于主动寻求状态下,用户的行为是:我会认真听你说什么?你说的即使不懂我也尝试去理解?我更愿意相信我愿意听到到的?
……
在这种情况下,营销人员只要简单的陈述事实,就会让用户相信。
而当用户处于被动推动状态下,用户的行为是:我根本没时间听你在说什么,咱俩沟通的基础是你说的我根本不相信,而你需要用各种理由去说服我,同时我尝试找到你的漏洞去攻击/挑刺。
3.结果导向:可打脸性
治愈性产品和防御性产品,还有一个主要的区别是:被打脸性是否足够强。这一点治愈性产品的表现好了很多,因为治愈性产品本身就是针对某种已经存在的问题而批量生产的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本内容转载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意见,本平台对文中陈述、观点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与完整性提供形式地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